中国袋网 - 袋行业门户网站 !

商业资讯: 新闻资讯

你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商业资讯 > 新闻资讯 > 何妨掉掉书袋子
N.biz | 商业搜索

何妨掉掉书袋子

信息来源:dddwww.com   时间: 2019-10-06  浏览次数:0

原标题:何妨掉掉书袋子

  高考恢复头几年,摘抄、背诵名言警句成风,平时写作以至大考作文,竟相援引,累累如坠。笔者彼时读中小学,每遇名人之说、通世之论、好句好段,悉心载录,晨昏记忆。四年级时,某初中生作文,咸以成语构造,引为奇谈,辗转借阅抄写,熟读成诵。因凡所言语,引用繁多,新鲜感不复存在,尤有千人一面、重复拖沓、情感缺失、感觉疲劳之弊,遂招致有识之士批评,建议多写真情实感,少掉书袋。国人以为然,字斟句酌,“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不可不止。”  不意自上世纪90年代起,为经济走热、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,国人无论男女老幼、有知无识,都自说自话,绝少假借,甚或以自创为荣,以引述为耻。大街小巷,凡现文字,无不假大空粗,面目可憎,大庭广众,凡出声响,无不粗鄙幼稚,令人生厌。即是毕业于文科专业者,学士以至博士,置身其中,也瞬间同化,言而无文,语而少意。同门师兄曾执掌某部门,经常开会、作报告、布置工作,长篇大论在所难免。笔者建议两三小时,至少用个把成语典故、名言警句、诗词歌赋,哪怕不求国家民族、文学文化等荦荦大端,只为活跃气氛、标识身份。  如40年前一样,过度引用诚不可取。但过犹不及,最近20多年来,一国之人始终自说自话,无所依傍,也不属于正常现象。说话或作文,偶尔掉一下书袋,引用古圣先贤、名人大家的话,绝不只是出新出奇技巧问题。比如在长期模糊、滞涩、无力的环境中,因为制造变化,引入清流,从而引起共鸣,引人注目。如此例子不胜枚举。央视“百家讲坛”长盛不衰,有口皆碑,近年来汉字书写、诗词大会等异军突起,广受赞誉,都是经典案例。一些婚恋节目,男女嘉宾多为经济、长相、打扮纠缠,其烦其俗。偶尔有人能吟诵几句诗词,懂点文化皮毛,观众即刻感到轻松清新,嘉宾也为之一振,心生好感。  其还有更丰富意义和更多样作用。一、概括准确,洞见深邃。现在国人一改既往沉默寡言性格,酷爱言语,尤喜臧否人事。但多数时候都言不及义,或以偏概全,见小不见大,或走风漏气,错误百出。名言警句之属很少出现如此情况。原因一方面是阐释者位列史上精英,智力远胜凡夫俗子,归纳、概括、评价相对准确;另一方面,经历、见闻非同凡响,是大事件见证者、参与者。事非经过不知难。多数人的一生惟吃喝拉撒、困睡渴饮,绝不可能弄出至理名言。  二、用语精炼,含义丰赡。为字体、字形尤其书写工具限制,以前人们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传播开去,颇为不易,只能拣重要事说,选重大题答,并且还得节省“笔墨”,用最少语言传达最丰富内容。这也是名言警句直击肯綮却言简意赅原因所在。现在语言尤其书面语言表达,条件至简至优,甚或及于随心所欲地步,根本无须经过大脑,想说即说,想怎么说就怎么说,或者经过大脑也不缜密思考,而是盲人摸象,有木无林。如此这般,凡言凡语充满泡沫尚属小事,愚蠢广播、错误横行才要命。  三、历史融通,知古见今。生活条件显著改善,人们本来就饱暖思言语,渴盼说话,信息技术又如虎添翼,拓展和畅通了管道。喋喋之声无休,出头之心不止,为什么总像抖机灵三句半,或引人发笑段子,而成不了载入史册的名言警句?很大原因就在于凡所表达,知今不知古,古今不相融,只在现实层面打转。名言警句名人创作的多,源自普通人的也不少,其能长期流传,历久弥新,是因为既关注当下,又映照历史,既心系华夏,又胸怀天下,一言蔽之,深刻、精辟地阐述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,有意又有益。  此生不做蓬蒿人,何妨一掉书袋子。

侯红武

本文来自大风号,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。

    ——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袋网证实,仅供您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