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全国半夏,赫章定价”,这是在毕节市赫章县经常会听到当地人自豪的“自我介绍”。据了解,全国近三分之一的中药材半夏来自于赫章县,赫章也成为我国最大的半夏种植基地之一。2020年,当地的中药材卖出了7个亿。
赫章人口中的“良药”究竟给当地人带来了什么呢?带着这个疑问,记者来到了赫章县野马川镇的黔草堂金煌(贵州)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。虽是寒冬时节,组培室的瓶瓶罐罐里却是郁郁葱葱。
“现在开始正在做新品种的选育,做出这个新品种的选育之后,通过这些技术,我们可以保证品质、抗性、产量都远远高于常规用的种子,新品种可以解决目前生产遇到的相关问题。” 企业负责人江艳华介绍道。
黔草堂金煌(贵州)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艳华
为什么会选择到赫章发展中药材产业?江艳华告诉记者:“我们主要生产加工半夏,是一个道地药材,赫章的自然环境、土壤、气候光照条件等种出来的品质,在咱们国内是比较上乘的,日本买方对半夏进行取样检测之后,觉得品质非常好,所以后期我们出口都是免检的。”
加大创新研发力度,个头小小的半夏不仅卖出了好口碑,更卖出了好价钱。据了解,这家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像国内的一些大型药企,海外主要卖向日本,一年半夏加工的量在2000吨左右,产值大近3000万元。
数千万产值的背后,是一条集中药材生产、加工和创新研发的完备产业链。记者了解到,一颗半夏采收后,还要经过十来道工序的深加工,才能算得上一味中药。这家企业的加工端直接带动了一百多名城镇居民稳定就业。
“现在的工资一个月3000左右,一年的收入还是有四万左右,在这里打工还是很可以的,主要是方便,隔我家不远,十多分钟就走到了。”工人赵兴巧告诉记者,今年已经是她在这里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。
产业化的发展路子不仅让城镇居民就近就业,也让地处山区的村民们在世代劳作的土地里成了工人,企业加工的半夏就来自这片基地。温度接近零度的乌蒙山区,本该是农闲时节,但在赫章县铁匠苗族乡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却有着少见的繁忙景象,70多位工人正拿着钉耙提着桶采收半夏。
基地里的工人全部来自周边村寨,大多年龄在45岁以上。58岁铁匠苗族乡联合村村民耿满英告诉记者,“她一年四季都在里面做,最高的一个月能挣到三千,最低的都是二千三四,种庄稼就没有这个划算”。农民变工人,不仅让荷包鼓了起来,收入也有了一定保障。
铁匠苗族乡地处乌蒙山腹地,曾是全省深度贫困乡之一,贫困发生率曾达29.96%。拔穷根,铁匠苗族乡首先从地里做文章,2018年,全乡流转上千亩土地种植半夏、前胡等中药材,土地流转费、务工工资、分红,多渠道拓宽了村民的增收途径。
“以前种洋芋玉米,充其量一亩地也就是1000多元的收入,现在这个村民种前胡,一亩地最起码也就是2000多至3000元,种半夏就4000多至5000元的收入,新型的产业和传统的产业相比,他的收入基本上是翻番的。” 谈到这几年村民们在地里的变化,赫章县铁匠苗族乡党委副书记徐本科给记者算了笔收入账。
铁匠乡地里发生的这种转变正是赫章县近年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重点发展中药材产业成效的一个缩影。目前,赫章县种植中药材超过15万亩,带动3万多贫困人口户均增收6500元。随着赫章县中药材产业的规模、研发力度的逐年扩大,如今已经形成了十多个品种的种植和精深加工产业链条,产业年产值近7个亿。
“中药材产业不仅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,拔掉了穷根,而且还为我们赫章县如期实现减贫摘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。”赫章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俊奎告诉记者,赫章县正在拟订中药材发展的“十四五”规划,力争在未来的五年,把赫章县种植中药材面积稳定在20万亩以上,为下一步乡村振兴,产业兴旺,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。
通讯员:毕节台 高峰 赫章县融 高文艺
记者: 田婷婷